癌症被称为“众病之王”,很多人一提到癌症,就会把它与“无药可救”画上等号。
的确,癌症很难治好,即使是早期癌症,也只能达到临床治愈,之后也要定期复查,避免它“再次转身”。
面对癌症,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是“得癌后,钱花了,人没了”,所以得出结论:得癌后还不如在家等死,还能为后辈留一部分财产,不至于人财两空。
老一辈的人常说:“病从口入”,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是导致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,长期暴饮暴食,饮食不规律,都会增加机体患癌的风险,严重影响健康。
相关专家曾对癌症做出很多研究,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对人体有极大威胁性的一级致癌物,或常存在于以下几种食物中,建议提前了解,如果你也爱吃,请尽早撤下餐桌。
1、“一级致癌物”公布–黄曲霉素
早在1962年成功分离出黄曲霉素之后,人们对于其毒性就有已经有所了解,直到1993年,黄曲霉素已经被WHO划定为一类天然致癌物。
也是一级致癌物,有极强的毒性,这种毒性的剧烈程度比氰化钾还要强烈10倍,摄入一毫克有致癌风险。如果短时间摄入超过20毫克,还能威胁到生命,所以对于这种物质,普通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。
黄曲霉素属于剧毒之物,其毒性高于氰化钾,人摄入大量黄曲霉素可发生急性中毒,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。
急性中毒:主要受害部位在肝脏,出现炎性反应,出血坏死,肝细胞变性及胆管增生。
慢性中毒:生长障碍,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,肝功能损害和致癌。
2、这是一种记忆深刻的“黄”
其一:黄曲霉素对动物和人都有毒性,曾引发大量安全事故,黄曲霉素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。
当时,英国一家农场的 2 万只火鸡因食用霉变的谷物,相继在几个月内死亡,而后的研究证明致死因素就是黄曲霉素。
其二:1974 年印度两个邦中 200 个村庄曾爆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,自 10 月下旬开始,共延续了约两个月一共有 397 人发病,死亡 106人 流行仅限于农村中以玉米为主食的部族。
原因是该年玉米收获时正值降雨,使玉米发生霉变(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 6.25-15.6mg/kg)。
其三:台湾曾发生 39 位农民中有 25 人中毒事件,可疑食物为发霉大米。
大米呈深棕色,黄曲霉毒素含量最高者达 225.9 ug/kg,25人中有3名小孩死亡,用此米喂鸭雏,其肝脏呈典型黄曲霉毒素中毒病变。
3、以下几种食物,世卫组织呼吁停止食用,看完务必转告给父母
发苦的坚果、久泡的木耳等变质食物坚决扔掉
不管食物变质以后会不会产生黄曲霉素,都建议不要继续食用,即使没有黄曲霉素,也会有其他毒素,吃下去对身体有不利影响。
另外不要认为变质的食物加热以后就安全了,高温是可以杀死黄曲霉素,但它需要的温度是280摄氏度以上,一般的烹饪是无法达到的,所以变质的食物要扔掉。
有霉斑的玉米
眼下早期玉米已经成熟,恰逢梅雨季节,很多人在保管玉米的时候,很容易保管不当,导致玉米出现了霉变。
上面有很多霉斑,这些霉斑的出现,往往就是黄曲霉素了,通常黄曲霉毒素容易出现在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中,所以对于玉米、麦子一定要注意保存。
腐烂的水果
腐烂掉的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细菌,对身体健康非常的不利,严重腐烂的水果(水果食品)中的展青毒素会使神经麻痹,还是肾功能衰竭的诱发因素,促人早衰。
通常还会有致癌的风险,如果水果发生霉变腐烂会使各种真菌都存在腐烂水果中,加快繁殖,并产生大量有毒物质。
而毒物从腐烂部分通过水果汁液向未腐烂部分渗入,使未腐烂部分,同样也含有毒素,人们在服用后毒素会渗入体内,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。
吃了一点黄曲霉菌要紧吗?
吃了一点黄曲霉素,一般不要紧,如果过量使用,比较严重,容易诱发肝癌。黄曲霉素是指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菌株产生的双福难还类毒素,是一种剧毒的致肝癌物质,易导致DNA突变,还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。
黄曲霉素具有很强的毒性,如果吃了一点黄曲霉素,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,一般没有太大的影响。如果患者不小心误食黄曲霉素,一般症状不严重,但还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,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