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,为了病情的有效控制和治疗,日常生活中的监测必不可少。血糖监测,相信大家已不陌生,那除了血糖,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什么呢?

1、血糖
空腹血糖监测:隔夜禁食8~12小时之后次日晨起6:00~7:00采血,才是空腹血糖。而午餐前、晚餐前虽然空着肚子采血,但应称为餐前血糖或随机血糖或即时血糖。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:从进食第一口开始至餐后2小时采血,为餐后2小时血糖。
要想了解血糖是否达标,可选择每天不同时间点进行监测。若刚调整用药,应连续3天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;若病情稳定无不适症状,应每周监测2天血糖,或复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天,每天监测空腹、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。
2、糖化血红蛋白
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2~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,是目前公认的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。若血糖未达标则每3个月检测一次,若血糖达标可每半年检测一次。
3、尿液
尿液监测包括:尿酮体、尿糖、尿蛋白、尿红细胞、尿白细胞等。虽然尿液监测无痛、快速、方便,但尿糖监测不能代替血糖监测。尿液监测一是了解尿糖情况,更主要的是看是否有尿酮体、尿蛋白,以利于临床分型及排除酮症,对判断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肾病十分重要,同时了解是否有泌尿系感染等。建议至少每月监测一次。
4、血脂、肝肾功能
血脂与胰岛素抵抗、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十分密切。若甘油三酯、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,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患者则需遵医嘱应用调脂药。否则易发生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心脑血管病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每年至少检测2次,及时了解肝肾情况,为选择用药提供依据。若肝肾功能异常,有些口服降糖药则不宜使用。
5、视力、眼底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是没有症状的,晚期又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。因此,若有条件,应主动检查眼底,绝不要等到眼睛看不清了再查,为时已晚。建议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~2年检查一次;轻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每年检查一次;重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每3~6个月检查一次;妊娠妇女应增加检查眼底的频率。
6、身高、体重,体重指数
每月一次,及时监测,了解基础情况,有利于药物种类的选择,同时也给体重监测留下数据,便于比较,确定治疗方案。
7、血压
高血压与糖尿病互相影响、互为因果。据研究发现,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,高血压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加严重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问题必须予以足够重视,积极治疗,治必达标,目标≤130/80mmHg,按时服药,血压不稳定应每天监测血压变化,详细记录;血压稳定无不适症状可每月监测一次,做好记录。为复诊留下重要数据。
8、血液黏稠度
血液黏稠度长期处于增高状态时,可发生高黏血症。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大,可致血液瘀滞、供血不足、血管损伤,最终加速糖尿病微血管、大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、发展。建议每年至少监测2次。
9、心电图
糖尿病本身不会危及生命,但糖尿病心脏并发症却易导致患者猝死。因此,无糖尿病心脏并发症的患者可每年检查1~2次心电图;有糖尿病心脏并发症的患者每次就诊都应做心电图检查。
10、足
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,致残、致死性极强,发病率逐年增长,且最青睐病史长、喜抽烟、血糖长期控制不良、不注意卫生、穿鞋袜不合脚、外伤及合并足外科疾病等的中老年人。每天自我检查足部,每半年请专科医生检查一次,若患糖尿病足,至少每3个月复诊一次,发生溃疡应立刻就诊。加强糖尿病足的预防,避免伤残!